English

城市与山

2000-08-2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上海作家陈村写了一篇《想象上海》,他说,最最令人不安的是上海是个海边的城市,但它没有海的景观,也没有像样的山,这块土地平坦得太过分了。作家要平地垒一座山。他想象,山垒在金山卫,更好是在宝山口。有一座高高的山,居高临下地看江看海,可以吟诗。对面是崇明岛,正好去看候鸟和芦苇,去打滚,去放歌,去晒太阳……

这是真正有文化眼光的识者之言。

这使我想到中国的风景画来。一幅风景画有山有水,方成佳妙。一个城市也如此,要想真美,无山便难了。北京若无西山,南京若无钟山,广州若无越秀山,那简直不可想象。就连武汉,尽管龟蛇二山其貌不扬,但有山才有黄鹤楼,才有一个登高骋目的去处。上海是国际大都市,但这一点比武汉、南京等则望尘莫及。陈村即使造出一座山来,他能造出历史文化吗?扬州是名城,有历史文化,但同样无山。扬州人没有“造”山,却妙手“借”山,在城北矮矮的蜀冈上大作文章,自欧阳修建平山堂始,历代建有寺塔亭台。扬州距长江仅数十里,江南岸青山耸翠,扬州人登上蜀冈上的亭台寺塔,举目一望,“隔江山色,近在几案”。清代王士祯《东园记》写道:“因高为山,因低为池,隔江诸峰耸峙几席。”于是江南之山移为扬州之景。可见山对一个城市的意义。

山不仅是自然景观。老子说,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大凡城邑之山,都凝聚着地方文化的精华,深藏着圣贤名人的遗迹,既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,也是地域特色的象征。对外可以骄人,对内可以励志。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,是当地人心灵成长的精神后园。

在这方面襄(阳)樊(城)得天独厚,登上城南的岘山,可以南望云梦之泽,北瞰宛洛之野。最宝贵的是这一脉青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。一座岘山,出了羊祜“登高堕泪”和杜预“陵谷之替”两个著名典故,引来无数后人的凭吊与歌吟,唐宋两代的文学大家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,如苏轼、曾巩、欧阳修、王安石等,都登临过此山,并且留下灿烂的诗章。岘山还是孙坚被黄祖射杀的殒命之地。南宋末,蒙古大军在岘山上筑十里长堡,围困襄阳十年之久,守将吕文焕孤城无援终于出降。由于岘山的名气,以至在江浙的东阳和吴兴出现了两座拟岘山。仿佛记得东汉高士严子陵坚辞光武帝高官后,到富春江畔垂钓隐居,也曾将钓台的小山拟称为岘山。而城西的万山出名更早,它下临汉水,古称汉皋,《韩诗外传》记载郑交甫使楚,来到汉皋下之曲隈,遇二女,佩珠大如荆鸡卵,遂上前挑逗,讨要佩珠。二女但笑不语,解佩与之,交甫怀珠窃喜,行未及远,回头视二女,忽然不见,怀中亦空。始知为汉水神女所戏。据说《诗经·汉广》“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”的游女就是弄珠汉皋之曲的神女,被张衡的《南都赋》、曹植《洛神赋》和孟浩然的诗所引称。万山又是王粲栖身襄阳十八年的卜居处,王粲井遗址至今犹存。至于其它文化遗存不可赘述。

——然而,此刻我不得不暂停拙笔了——我又听到了南山传来的隆隆的炮声,这是持续了几十年的炸山取石的炮声,襄樊人早已听得耳熟,一天数次,定时点炮,轰!轰!轰!群山颤抖,城内震悚,几十年不变。于是,几座青山在炮声中消失了,举目望去,原本秀美如黛的群峰中出现了癞疤似的石岩,连千年古寺所在的山也削为深壑……

——有人毁林,也有人毁山。

我想起了今年五一期间,我在城南名胜习家池遇到陕西师大历史系的王教授。他们一行人特地乘假期来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游览,遇到我时已经在城南山中跑了半天,什么也没看到,正焦急地向当地人询问古迹。他失望地说,城南这一片山文化积淀十分深厚,应该有许多的古迹,如今这个样子他觉得意外,也很遗憾。他说得对,我表示了同感,也暗自惭愧:作为襄阳人,我对不起远道而来、慕名而至的客人。

名胜古迹都到哪儿去了?过来人不说自明,但当年的拆和毁是“当年”,而今天却依然在炸山——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古迹、传统和文化——却实在令人叹息。襄阳城南的山并不多,不是太行王屋,现代的“愚公”并不需子子孙孙无穷地挖下去就可以挖平,数十百年之后,王维所盛称的“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”(《汉江临眺》),李白所痴迷的“开窗碧嶂满,拂镜沧江流”(《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》),这些真真切切的美丽,将是一去不归的旧梦。后代人再读这些诗,连想象怕也无从生根,或者干脆就认为是诗人的呓语吧?

陈村是有眼光的,所谓知“道”者,从他的话里可以体会到人的精神需要,以及这种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自然空间。看鸟,看芦苇,打滚,放歌,都是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生存方式。越是境界高的人越是需要精神的空间。是的,现在,我们还在追逐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,也许还没有很多的人感觉到精神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;但我们应该看到,在人的物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,精神文化的生存就浮出水面,成为远胜于物质生存的需要。我们永远是穷困的吗?我们不是肯定会实现现代化的吗?然而,到那一天,没有了山,没有了水,没有了森林和草滩,没有了历史文化的沉积,我们的后人将何以生存?

我急切地盼望那炮声消失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